斯图加特将教练布鲁诺-拉巴迪亚的合约延长至2015年的决定,在三连败(现在四连败)的情况下好像并不能为施瓦本的球迷们所接受——这些球迷似乎将球队自06/07夺冠赛季来的同期最高联赛积分、欧罗巴联赛的32强席位及打入德国杯8强(面对来自德乙的波鸿)等一系列成绩无视。因此我力图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去较为深入地挖掘反拉巴迪亚主义者的观点以正视听。
46岁的拉巴迪亚在十月的一个新闻发布会上由于感受到不公正的批评而勃然大怒,这也意味着他加入了托马斯-多尔和吉奥瓦尼-特拉帕托尼的“不高兴”行列。那么,这个批评是从何而来,又是否公平?
我们先来了解拉巴迪亚其人。我并不想讨论过去有关他场下那些千奇百怪无所不包的谣言,而仅仅是关于他应对媒体的性格。新闻发布会上的冲冠一怒只不过是他这种易令球迷动怒的特质的轻微体现———受害者心态。这并不是说他的情感爆发无厘头,但我们确有稍许疑问:拉巴迪亚是否(有意或无意地)也将这些责备转变为自卫工具?他总是声称自己受制于资金短缺以及一堆不切实际的期望,还从来得不到球迷的赞赏。这么说对吗?当然,六年前令人称奇的冠军或许将某些球迷的期望值提升到一个难以实现的层次,一线队的阵容深度并不足以在三条战线上都保持足够的竞争力,而在金钱方面俱乐部也不能匹敌最好的球队。
然而,经过两年的执教,就算是在教练不能完全掌控转会事宜的大陆体系中,一个教练也必须对他所建立的队伍质量负责。俱乐部拥有联赛前六的工资,且在拉巴迪亚到来后花费了1400万欧元于转会市场,看上去抱怨没有财政支持也是不合道理的。但另一方面,把像克里斯蒂安-特雷施和伯纳德-莱诺这样的球员出售也为球队带来了比拉巴迪亚所消费的更多的1590万欧元;他让一只赛季中期身处降级区的球队成功上岸并在下一年就让球队进入欧战区,且如前所述,本赛季的前半段还算差强人意。在前文提到过的新闻发布会上,拉巴迪亚公开表示如果不能得到更公平的对待他就走人;现在他决定留下来了,那么就必须证明自己的价值以及对他批评之错。
所有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即使是在现代足球中,也总有媒体的穿插马戏表演,现在轮到拉巴迪亚教练来感受了。我们用一句现在可称之为经典的评论作引:“身为一名德甲教练,这些天你应常自问:我是否能像斯图加特一样于困难中前行——是一直前行,还是来一句‘去XX的!’?”球迷们向拉巴迪亚开炮的一大原因是他在球队策略和人员选择两方面都采取了实质上最为简单的方法。特别是第二点,注意到他使用的德语,“einen schweren Weg(一条艰难的道路)”,可以说是意味深长的。
斯图加特人的Weg(道路)是个抽象的概念,不过有一条是关于俱乐部的传统——促进年轻人天赋的成长(斯图加特以其青训系统的质量闻名于世:国家队成员蒂莫-希尔德布兰、萨米-赫迪拉、马里奥-戈麦斯和赛达尔-塔施彻都是这儿的毕业生);但拉巴迪亚好像倾向于另一条“Weg”(正如他在汉堡和勒沃库森所做的那样)——让球队的支持者厌烦。事实上,当他在对勒沃库森一役中换下19岁的拉法埃尔-霍兹豪泽后球迷们叫嚣着要他提头来见,也便有了之前提到的过激反应。霍兹豪泽和安东尼奥-吕迪格(同为19岁)现在都有一些出场时间,而酒井高徳(21岁)是常规阵容的一员,但球队的支持者认为这几位球员取得的突破要么是因为球迷与媒体排山倒海般的压力,要么是因为他们是最末的选项——“孩儿们还未准备好”已经成了拉巴迪亚的口头禅,而像凯文-施特格和萨米-赫迪拉的弟弟拉尼则还未在德甲中露脸。
对拉巴迪亚用人策略喜好的普遍争论成了队伍中极不寻常的组成部分:塔马斯-哈伊瑙尔和卡考是一队中仅有的两名年逾三十的球员,因而教练有可能认为在一群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旁边再放上一堆小男孩将会意味着球场上过少的经验,而这也许会给这些未来球星们的前景蒙上一层阴影,一如球队的现状。但另一方面,一只24-29岁的球队应正处于竞技巅峰,而且既然球场上的表现已经不尽如人意了,为何不给年轻人一个机会?俱乐部的预备队在第三级联赛中坚守四年之久,U19和U17队在各自的联赛中分列二、四位,这些事实都是青训质量的力证。
但拉巴迪亚体会到了对于有选择使用球员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批评也许过了头,但并非毫无理由。
拜仁用控制渗透的打法统治德甲,而联赛中那令人惊奇的成功故事则是基于有纪律性的压迫和攻防快速转换——斯图加特却在通过中场时慢慢悠悠。从基础的角度看,斯图加特像是在通过传球来控制比赛,但当他们受到压迫时组织便缺乏质量。这通常使球的控制权终结在那些传球不好的球员身上,例如把球看成烫手山芋的格奥尔格-尼德迈尔——无可否认队与队之间的差距并不大,但单就长传占传球比来说只有降级区的忠实成员菲尔特比斯图加特更高。
即便拉巴迪亚是一个乐于改变战术的人也不足以使得他能在对手面前瞒天过海。米尔科-斯洛姆卡通过变阵4-1-3-2减少斯图加特的三中场控球时间,并率领汉诺威在两球落后的情况下反败为胜取得4-2的胜利;而且斯图加特在对美因茨、勒沃库森和拜仁的时候均将领先优势拱手相让。可以确定的是难以保持领先优势更多要归结于战术而非体能,因为体能是拉巴迪亚的队伍所不应被批评的一个地方:不算周四欧罗巴联赛的常规比赛,斯图加特在赛季迄今为止的20场联赛中有18场都比对手的跑动距离更多,总体来看则要强于14只球队。不幸之处在于,这些数据并不意味着他们有效地利用了体力:克里斯蒂安施特赖希的弗莱堡以对对手令人窒息的压迫闻名——斯图加特虽然也寸土必争,但还是轻易地以0-3败下阵来。不过,对阵多特蒙德时虽然跑动不及对手,但还是在卫冕冠军身上搏得了一场没有进球的平局。
所幸,球队现在还处于一个既能抚慰激情足球的爱好者又能带来积极结果的中间区域。当斯图加特充分利用场地宽度将球有目的地打到两翼,并迅速将球做给危险人物维达德-伊比舍维奇时,对手的麻烦就来了。对沙尔克和门兴的胜利都可以划入这一范畴——虽然不是tiki-taka,但至少直接有效,动感十足。毫无疑问本赛季的斯图加特并不能保持踢出这样的水平,四连败无论何时都是令人担忧的。但是在继续讨论问题之前,让我们再重申一遍这些赤裸裸的事实:斯图加特晋级欧战淘汰赛(尽管表现难称激动),在德国杯中有很大机会进入半决赛,而且就算有一个糟糕的联赛开局,现在也只离欧战区域4分之遥。
因此,对拉巴迪亚的批评虽然有着一定的道理,但是还有这更加决定性的方面需要去考虑。俱乐部的高层在获得2007年那著名的联赛冠军之后犯下很多错误,时至今日球迷们对高层的缺乏目的性抱怨不已。恐慌之下作出的若干买人决定与垃圾合同的组合造就了当下的这只不平衡的球队——表现勉勉强强对得起应有的实力,但离争冠的雄心还差得远——就连上世纪90年代中期那只拥有“三驾马车(其中一员正是俱乐部现在的体育总监弗雷迪-博比奇)”的球队也比不上。
从这个角度上说,一月份是喜忧参半的:一方面,哈伊瑙尔的合同延长了,但低迷的表现难以理解,而图纳伊-托伦和菲利佩-洛佩斯的到来似乎并不能增强球队的实力;另一方面,当拉巴迪亚费心于本赛季球队的组织时,夏季转会收获的菲尔特球员塞尔坎-萨拉雷尔灵巧机敏,租借而来的费德里科-马凯达相对来说几无风险,且能通过锋锐的表现将顶级射手伊比舍维奇无法出战对球队带来的痛苦降到最低。球队签下了罗马尼亚球队Pandurii Targu Jiu的亚历山德鲁-马克西姆,如果他也能在这个赛季就作出贡献,也算得上一笔好买卖。但如果这位花费了150万欧元转会费、据报道拥有一份120万欧元年薪的22岁球员仍被拉巴迪亚说成是“孩儿们还未准备好”,那斯图加特的球迷就要抓狂了。
斯图加特高层给拉巴迪亚更多时间的决定最终是会落入垃圾合同的窠臼,还是会开启一段标志着重获荣光的长期历程?两年前拉巴迪亚将这只面临着真切降级威胁的队伍重新找回了信心,不过目前发展的趋势似乎已显停滞,自满的尾巴似乎也慢慢翘了起来,不过如果考虑到现如今许多俱乐部都在为缺乏连续性付出代价,他的表现几乎不能作为被免职的根据,而且除了投上富有信心的一票之外的做法看上去都会很古怪。两种观点就此激烈碰撞——球迷们见证着自己主队这么多年来的起起落落,分析着球场上的是是非非,伴随的是袭上心头的无力感;中立者看到的是充分展现自己并给未来打下基础的团队,长远看来也许会有逐步的、更大的提升。在足球圈里,两种观点可以在均完全正确的前提下同存共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