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之神跨海争权史:看乔丹牌如何在华抢回商标

最近更新:2016-05-06 10:37

篮球之神跨海争权史:看乔丹牌如何在华抢回商标

  1984年,Michael Jordan从北卡罗莱纳大学毕业,在第一轮第三顺位被芝加哥公牛队选中,正式进入NBA。1991年,Michael Jordan率领芝加哥公牛队获得NBA冠军,开启了公牛的王朝之路。

  作为NBA历史上最耀眼的巨星,Michael Jordan的商业价值自然不言而喻。自他的选秀年开始,Nike公司就为Michael Jordan设计了「Air Jordan」品牌,并随著Jordan一路成长为全球知名品牌。但让Jordan万万没想到的是,在遥远的东方,又出现了一个「Jordan」。

  就在昨天,也就是世界知识产权日当天,最高人民法院再审公开开庭审理了这起令人瞩目的体坛名人的权益维护案件。

  李鬼VS李逵

  根据目前已经公开的数据,我们可以瞭解到:1992年,丁国雄等人在福建成立了晋江迈克鞋业有限公司,该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注册了含有「Jordan」中文名称和拼音的商标。2000年,晋江迈克鞋业有限公司更名为Jordan体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Jordan体育),注册Michael Jordan的球衣号码「23」等商标,将「Jordan」字样与形象商标合併使用。不仅如此,Jordan体育甚至注册了Michael Jordan两个儿子名字的商标「杰弗裡Jordan」和「马库斯Jordan」,以及「侨丹」、「桥丹」、「Jordan王」这样的防御性商标。

  24年来,Jordan体育已经销售了数亿件印有「Jordan」商标的单品,至今已经有6000馀家门店,在福建省名营企业纳税排行榜中排名第一。

  这件事儿,美国的Michael Jordan自然都看在眼裡。一想到自己奋斗一生换来的知名度,被人搭了便车做成了巨型公司和亿万富翁,连儿子的姓名都被人拿去当商业筹码,当然不服。立刻委託律师,要走法律程序拿回自己名字上的权利。

  2012年,Michael Jordan向中国商标局提出了针对Jordan体育的78件「Jordan」商标的撤销申请,全部被国家商标局驳回。Michael Jordan锲而不捨的就这78件被驳回的案件又起诉至了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也全部被驳回。

  Michael Jordan还是不死心,就这78件商标案件上诉至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不用猜了,还是全部被驳回。

  Michael Jordan显然对这样的结果并不满意,于是他委託了国内最知名的诉讼律师团队,一掷千金的花费钜额律师费(其中社会调查费就147万,这应该只是整个律师费的一小部分),将78个案件中的68件一起向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截止4月26日,有50个案件已经被最高院再审驳回了。4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10个与「Jordan」姓名权有关的司法程序,并在互联网上向公众直播。

  什麽是商标权?

  这一系列案件中讨论的注册商标权,是一种商业中的专用权,它的申请是以申请时间上的先后为前提,保护的是商标权人持续的使用。也就是说如果三年内不实际使用注册商标,任何注册的商标都可能被随便谁申请撤销。

  但在上述原则之外,也有许多例外规定,比如商标法第31条规定的「申请商标注册不得损害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也不得以不正当手段抢先注册他人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

  但是,商标法并没有解释什麽是「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学理上认为,这种权利是指在商标注册申请人提出商标注册申请之前,他人已经取得的权利,比如外观设计专利权、著作权、企业名称权、个体的姓名权等。

  中国是一个严格的成文法国家,法律规定是大前提,案件事实是小前提,判决结果必须基于该三段论得出结论,学理解释并不能成为法官判案的依据。这个「他人在先权利」也正是Michael Jordan本次再审的核心理由——即Jordan体育申请「Jordan」商标侵害了他的姓名权,让公众产生了Jordan体育与Michael Jordan有商业联繫的混淆。

  26日进行的3个多小时的庭审均围绕该核心问题展开,可以说双方律师的敬业程度和法律素养都是业内翘楚(Jordan体育的代理律所还是我的前东家)。双方庭审中的表现说明,他们都做了精心的准备,普遍採用了美剧裡才能看到用PPT等可视化手段展示複杂的法律事实,确实看到了高水平律师事务所近年的进步。

  Michael Jordan的主要观点是建立在一个经典的三段论式推理上的,即大前提(法律规定)、小前提(事实)和结论:商标法第31条规定,注册商标不能损害他人的在先权利;Michael Jordan自1984年起,依靠自己的努力在体育领域创造了巨大的声誉,形成了在先权利;福建迈克鞋业公司自90年代起对「Jordan」商标的抢注具有明显的恶意,意图混淆Michael Jordan与「Jordan体育「在消费者中的联繫,符合商标法31条中的规定。

  Jordan体育的答辩属于多角度立体式防御,包括:「Jordan」的中文字样和Michael Jordan的英文名称并不能对应,Michael Jordan从来没有公开使用过该中文字样作为自己的姓名;Michael Jordan从来没有使用过「Jordan」或者类似音译的商标(意在说明不符合商标法31中「也不得以不正当手段抢先注册他人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的情况);Michael Jordan自90年代起就把姓名财产权益永久性授权给了美国Nike公司,已经不是本案适格的原告;美国和欧盟商标局查询显示,也有大量的「Jordan」或者英文译名的商标注册并给与维持;商标法31条中的在先权利不应做扩大解释,该法条中并未包括姓名权。唯一可以推导出姓名权益的司法解释生效时间远在「Jordan」商标注册后;美国Nike公司其实也提出过撤销「Jordan」商标的申请,但最终都没有被支持;第三人多年经营,已经形成了固有的商业信誉,已有50件」Jordan「商标获得了最高院的肯定。Michael Jordan自2012年起才提起商标撤销申请,怠于行使自己的权利,法律不保护在权利上的睡眠者。

  为什麽在不少人看来很明显的一件事,对Michael Jordan来说却如此艰辛?在法律层面上,Michael Jordan证明过程的最大漏洞在于,Jordan体育在注册诉争商标的时候,还没有现在实施的《商标法》,而当时中国的法律并没有禁止类似的行为。法不溯及既往是一个法治国家的基本原则,通俗地讲,就是不能用今天的规定去约束昨天的行为。实际上,美国宪法也规定:追溯既往的法律不得通过。

  另外根据诉争商标注册时的《商标法》(2001年)第41条第2款之规定,商标注册损害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的,商标所有人或利害关系人可以自商标注册之日起五年内向商标局申请撤销。Michael Jordan2012年才提取撤销申请早已超过该时效,除非他能证明该时效受到中止或者中断,否则我认为他的胜诉会很困难。毕竟在三个小时的庭审中,我们没有看到双方辩论过该时效问题的印象,也没有看到有关证据。

  到底谁才是真Jordan?

  我注意到在先前的审理中,有法院判决认为Jordan体育并不构成侵权,其中主要理由是Jordan是常见的美国人姓氏,与Michael Jordan不具有唯一、必然的对应关系。个人认为,这种认定是欠妥的,在那个公牛队最火的年代,消费者看到一双名叫Jordan的篮球鞋,上面还印了个打篮球的小人,只能唯一对应到打篮球的Jordan。

  案件对于商业社会的启示

  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班上有个高个子男生有一天穿了一双一个人举著篮球LOGO的球鞋出现在教室,从此我就记住了「Jordan」这个篮球鞋的牌子,多数同学都和我一样认为打篮球的Jordan不就是飞人Michael Jordan吗,更何况LOGO上的小人身材和运球姿势都那麽像。

  多年以后的现在,最高院的法官不可能不明白当年的创业者给自己生产的球鞋起名时的心态——甚至连Michael Jordan两个孩子的名字都被他们注册成了子品牌。Jordan体育省去了一大笔广告费,让消费者们产生了自己生产的产品与飞人Jordan的联想,直到今天,Jordan体育实现年销售收入近40亿元,淨利润超6亿元,在全国各地开设的品牌专卖店超过6000家,相关从业人员8万馀人。当年的创业者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的支柱产业,无数人靠这个果实温饱生活,法律在处理具体判决时不可能不考虑这些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在2015年的「微信商标案」判决书中,合议庭认为:

  商标注册核淮与否还应当考虑公共利益,当商标申请人的利益与公共利益发生衝突时,应当结合具体案情,作出合理的利益平衡。

  Michael Jordan纵有千般委屈,却确实怠于行使自己的权利。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採访时表示:「我会积极保护我的名字和形象。多年来,经过不断努力人们才了解了这个名字和形象(及其所代表的奋斗精神),我不希望别人就这样夺走它们。这关乎尊严和原则,而不是金钱。我明确地告诉我的法律团队,要竭尽全力保护我的名字。接下来,他们会考虑所有可行的下一步方案。」

  他和他的法律团队确实做到了穷尽一切可能的方案来捍卫「Jordan」这个名字,但恐怕结局不会很好。最高法院选择在知识产权日公开审理本案,也算是无心之中给Michael Jordan一个交代,让儘可能多的人知道——飞人Jordan的名字是属于那个在篮球场上飞驰的战士,和福建的中国企业家们没有一丁点的关系。

  2011年11月25日,中国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批淮,Jordan体育获得在A股市场公开发行股票资格,发行11250万股(1.12亿股)、募集资金 106424万元(11亿元)。然而由于Jordan的投诉,IPO暂停,至今Jordan体育仍未能上市。

   (果壳)

标签 : NBA
如对本文章有疑问,请点此反馈
文章 : 0    粉丝 : 0
关注

声明:本网资讯仅供体育爱好者浏览、购买中国足彩参考之用。任何人不得用于非法用途,否则责任自负。本网所登载广告均为广告客户的个人
意见及表达方式,和本网无任何关系。链接的广告不得违反国家法律规定,如有违者,本网有权随时予以删除,并保留与有关部门合作追究的权利。
反馈    调用    隐私条例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6034118号